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卷 跃马中原 第1442章 活罪难饶
的次数限制。打多少发炮弹之后,炮管由于受热发红,需要彻底冷却下来,才能继续发射。

    在一般人的眼里,科学性的实验异常之枯燥乏味,没多少有等待的耐心。

    但是,李中易却是个另类,他不仅兴致勃勃的观察发射实验,而且,还亲自动手,在小黑本上记录下发射实验的相关参数。

    攀登科技树,不可能是只争朝夕的心态,其实是个漫长的过程,往往还需要极大的运气,才能出现重大的成果。

    如今的李中易,一点也不着急,毕竟,在数千名工匠的努力之下,火炮的年产量达到了二百余门之多。

    火枪的大规模生产,还没有太大的进展,目前还处于漆黑一团的摸索状态。

    但是,稳产的火炮,却可以使帝国的军队,无惧于任何形式的阵地战,或是攻城战。

    美中不足的是,随着大量火炮不断的装备部队,火药中最重要的成分,却已经跟不上进度了。

    帝国的疆域,北临燕山山脉,东和南到大海,西到西北灵州,除了西蜀和北汉尚未统一之外,一个超级大帝国的雏形,已经跃而纸上。

    在偌大的疆域内,产地屈指可数,而且随着用量的快速攀升,其资源呈现出日益枯竭的态势。

    在李中易的记忆里,残留着四川江油的硝石,产自重华镇老君山的记录。如果他没有记错的话,在明清时期,重华镇老君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火药原料生产基地。

    明朝应对敌人所用火药基本以十万斤计,同时九边备火药百万斤,这个数量对于世界上同时代的其他国家而言,可以说是天文数字。

    长达五年的金川之役,清军的火药消耗高达四百二十多万斤。当时清军所需的火药,基本上由重华镇老君山供给。

    这么绕了一圈下来,伐蜀,显然成了当务之急!

    李中易心里很清楚,由于契丹人是马背上的民族,迁徙性很强。只要耶律休哥成心避免战略性的阵地决战,并采取诱敌深入和坚壁清野的策略,很难一举消灭之。

    和契丹人的国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于这一点,李中易的头脑异常之清醒。

    想当初,金灭辽的时候,战争也足足打了十年。

    金国的女直人,属于半游牧半渔猎的民族,尚且需要十年灭辽,更何况是农耕文化的大汉民族呢?

    汉武帝前期,靠着卫青和霍去病这样的天才,也只是做到了让匈奴人暂避锋芒。

    等到汉武帝统治的后期,卫青和霍去病相继去世之后,汉匈之间的战争又成了败多胜少的劣势局面。

    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要数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卷入了巫蛊之祸的政治漩涡,导致求胜心切而失败。最终,全军覆没的李广利投降了匈奴,次年被杀。

    国战就是国战,切不可急功近利,或是马虎大意!

    在李虎的的陪同下,李中易在火炮作坊内,一连待了三天。

    这三天内,李中易完全没有闲着,他一边走一边看,始终在琢磨一件事:怎样让订立的操作规范,符合现实生产的需要?

    科学的归科学,科学是有规律的!

    政治的归政治,政治也是有规律的!

    李中易自己关在房内,对照着现有的操作规范,进行了第一次大范围的修订。

    修订操作规范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人才比器物更重要,必须尽量减少生产实验过程中的人员伤亡。

    连续三日之久,李中易的一日三餐,都是在房间内吃的,他半步也没有离开过书房。

    到了第四天的傍晚,李中易终于写完了最后一个字,扔下手里的碳笔。

    李中易信手端起茶盏在手,望着桌子上的厚厚一叠纸张,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逍遥侯简介 >逍遥侯目录 >第四卷 跃马中原 第1442章 活罪难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