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48章 商贾云集
,此时没什么办法,只能针对麦蛾等蛾类害虫交配产卵时喜爬上粮面的习性,用竹扫帚扑杀了。

    不过这种方法太慢,黄来福想起自己电脑中一个农业小知识,有一些后世关于民间防治虫害的土办法。

    就是先在麦谷上面铺两层干净纸,把纸贴近容器四壁,然后把干燥草木灰,石灰等适量混合堆满纸面上,再加盖封闭,该法可使麦谷储存半年以上不变质,不生虫。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用一些大口瓶里装上白酒,瓶口用纱布扎紧,放在打扫干净的储粮容器地底部,把晒干扬净地麦谷装进去,封盖后即可防虫。.

    黄来福把这二种方法说了,黄如镇忙仔细地记了下来。

    黄来福吩咐黄如镇仔细看管粮仓,然后又带着何副千户,王启年一干人,往堡外而去。

    走在五寨堡的街上,眼见市井繁华,商贾云集,将一个小小的五寨堡挤得满满的,各人都很高兴,黄来福当然也是如此。眼前的这一切,也证明了他的观点,只要农业发展了,交换的物品和原料多了,商业自然兴盛,农业,才是一切地基础啊。

    经过大东街时,眼见这里粮行云集,米商们进进出出,黄来福敏锐地发现,由于五寨堡粮行地兴旺,还带动了其它一些副产业的发展,比如说以加工为主地碾米铺坊。

    有壳的小麦自然不能吃,小麦要脱壳,要加工成米面,就需要椿米。以前五寨堡军户们的椿米过程,黄来福也有偶尔看到过,吗呀,那简直是太累了。

    具体椿米方法就是,找一个石臼,用手举一根木棍。木棍一头是铁片牙齿,一头是石制,将麦子置于石臼内,一下一下舂,累个半死,才能将麦糠分离,多少搞些米面吃。

    而这些商贾们来五寨堡后,也多少带来了一些“先进的科技文化”,碾坊就是一个,到目前为止。五寨堡内已经出现了五家碾坊,共同由一些粮行合资开办。

    这些碾坊所在的房屋较为宽大,里面设置一个碾池,碾池上面再置一石滚,将一头牛蒙上眼睛,沿着碾池无休止地拖着石滚转动,石滚压碾麦子后,就完成了加工。

    这牛拉碾坊当然比人工椿米来得方便快捷多了,不过黄来福却想起了后世地椿米水车。这种水车,黄来福小时候在老家就见过,是利用溪流带动水车椿米,并不算什么高科技。

    这种椿米水车,自然又比牛拉碾坊好多了。反正五寨堡水资源丰富。正好可以在清涟河边大建椿米水车。黄来福盘算着回去查看电脑,是否电脑中有这种水车的图纸。有的话,就吩咐刘总旗他们制作出来。

    当然,牛拉碾坊椿好米后,此时米糠还是混在一起的,是不能吃的。

    米糠要分离,一般此时的北方,是用一种扬谷法。就是将米粒抛入空中。最好是在有大风时。这样,糠秕被风吹走,而籽粒落到地上。或者是采用簸箕法,找一个簸箕,随着手腕有节奏的抖动,就能把糠秕与重的米粒分开。

    而对这种繁累的方法,黄来福看到时。不由摇头。他记得后世有一种车,俗名叫旋转式风扇车的。可以很轻松地将糠秕分离,一天最少能加工米糠17桶。一直到公元18世纪初,西方才从我国学去这种车。

    重要地是,这种车,在公元前2世纪时,在我国就已经使用,最初还是在北方发明的,用于除去小麦和小米的壳。几个世纪后传到了南方,但是在北方,却因为各种原因,这种农具被人遗忘了。许多农民重新使用传统的扬谷法,簸谷法和筛谷法。

    黄来福以前是没注意,现在想起来了,自然这种车的制作方面,他也要回去查看一看。

    北方有吃面的习惯,米、糠分离后,需要将米磨成面粉。一般来说,碾坊内都有石磨,石磨用花岗石制成,同样的,还是牵来牛,或是驴,蒙上眼睛,让它们沿着石磨无休止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回到明朝做千户简介 >回到明朝做千户目录 > 第48章 商贾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