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天启五年 夏 【1008 关宁锦防线的前世今生】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经略辽东。

    结果他顾虑重重,三番四次上疏请辞,拒不受命,最后被革职为民,永不叙用。原文是新升辽东经略解经邦三锍力辞重任,上以经邦托词避难,甚失臣谊,著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整个朝廷上下,这个时候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做辽东经略。

    三月初八,王在晋被正式任命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等处军务。

    讥讽过熊廷弼的王在晋自己琢磨了一下,觉得这活不能干,也打报告说干不了,皇帝给个回复,赶紧去上任。

    考虑了一下后果之后,王在晋就不敢再推辞了。

    山海关是处于河西走廊的咽喉地带,是东北进入华北的陆上必经之路,明代人对它的评价是内拱神京,外捍夷虏,最契紧处。

    明与后金在东北地区开战以来,山海关是辽东的总指挥部和战略后备,因为这里是积聚兵马、储备粮食军器的地方。

    王化贞丢失广宁之后,一时间辽西七百里俱为异域,全辽丧尽,山海之外,奴虏充斥。

    在王在晋被任命为经略的这个三月份,熹宗实录记载了这段话命户部发银二千两著山海关监军佥事袁崇焕募兵;山海关此时是直接暴露在后金的面前,但是攻占了广宁后的后金军队追到宁远就撤回了,后金的兵力单薄,并不敢分兵驻扎各处,于是大小凌河、锦州、宁远、中前、中后等地这块狭长的地方,成了双方的缓冲地带。

    明军的夜不收与后金军的游骑在这一带相互出没,追逐厮杀。

    到了天启二年底,比较务实的天启皇帝和廷臣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山西、四川、湖广、山东、河北等地的募兵,年底时已经有士兵79869人,战马12760匹,这个战马数量很容易被忽视过去,实录上面原本就有记载,山海关这块原本就有战马三万多匹,这12760应该是增加补充过去的。

    到了天启五年的时候,山海关一带的驻守兵力达到117086人,马匹有59500匹,囤积的粮草、军器、火药、甲杖等都是量大充足,此等实力是后金所无法比拟的。

    老奴后期占领区内起义不断,加上物资短缺,问题也多得很。

    短时间内,稳定住了山海关的局势后,朝廷的大臣们又开始开会讨论了山海关应该怎么防守,如何布置兵力,战守的策略是什么

    经略王在晋跟王化贞一样,也不懂军事,同样也超级自信,也爱夸夸其谈。他在崇祯十一年的时候写了本三朝辽事实录。他把自己写的奏疏和对时事的评论都收录到了这里。

    孙承宗说他“笔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

    因为王在晋跟王化贞这两个老王,都有个共同的坏毛病,就是谁跟他意见不同,老子就要搞你人。

    王在晋说防守山海关必须在关外有城堡作为藩篱,有营屯作为犄角,有烽堠来严密监控,派遣哨探夜不收来打探传递情报,关外当前还算是我们的地盘,可以从容布置。又说“加入乘着这个时候虏骑还没有主动侵犯,率领士兵迅疾出关,收复广宁、前屯,等待机会,逐步收复失地,那这可是名传百年的大功啊”

    他还斥责前线的将领们“你看看你们,一个个缩头缩脑的,把江山土地轻易的抛弃,风声鹤唳,还没看到敌人就吓个半死”。

    等到廷臣都推荐他去做经略的时候,王在晋整个人都懵了,大臣们都说王在晋平时对辽事的观点很犀利中肯,言辞间也慷慨勇敢,所以一路做到添设的兵部侍郎,作为辽东经略的后备队,这下好了。

    王在晋知道自己只能夸夸其谈,哪里是当蓟辽督师的水平,写报告不想去上任山海关没什么可守的;想要靠士兵们,可是士兵们靠不住啊,想要靠人心,可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明鹿鼎记简介 >明鹿鼎记目录 >天启五年 夏 【1008 关宁锦防线的前世今生】